楚天金報訊 圖為:廣水一中型水庫蓄水已嚴重不足(記者鄒斌攝)
  圖為: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示意圖(製圖/穆莎麗)
  圖為:廣水一中型水庫蓄水嚴重不足
  圖為:隨縣萬福鎮的農民打井澆灌農作物
  圖為:大悟王家沖水庫將擴容改建為工程終點
  圖為:棗陽七方鎮明渠因缺水被棄用
  □文/特派記者喬奇 嚴華 通訊員胡順華 李世維圖/特派記者鄒斌
  從2012年正式提出工程設想,到今年11月30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鄂北水資源工程建議書,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承載著鄂北缺水地百姓多年的夢想。今天,這個夢想開始變為現實。
  2014年12月28日,“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生產性試驗項目”在襄陽市襄州區黃集鎮正式啟動,意味著工程全線開工進入倒計時。3年後,鄂北地區480萬民眾將有望徹底告別乾旱之苦。占我省國土面積1/10的大片土地,從此永被潤澤,不再喊渴。12月22日至26日,金報記者全程踏訪調水沿線,現場感受鄂北百姓對水的渴盼。
  ■隨縣
  全球水庫最密集之地
  大雨的記憶停留在4年前
  2010年7月17日的那場暴雨,是隨州市水利局總工程師鄒炎平最近4年記憶里“最像樣的一場雨”。
  那場大雨之後直到今天,整個隨州地界,下過的雨屈指可數。而隨州市下屬的隨縣,情況更為特殊,“已經連幹了5年”。
  鄒炎平畢業於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與外地尤其是江漢平原等地的同行不同,他過去關註的主要對象就是“雨”和“水庫”。而因為鄂北調水工程全線覆蓋隨州下屬的廣水、隨縣和曾都,這些天,鄒炎平和同事之間的話題,又加了一個“丹江口”。
  隨州以戰國編鐘聞名世界。少有人知的是,這個湖北最年輕的地級市,另有一個特點可以傲視全球,那就是水庫密度。隨州國土面積不過9000餘平方公里,現有水庫715座。“平均每13平方公里就有一個水庫,這個密度可謂全世界第一。”鄒炎平解釋說,正因為沒水,所以才遍地修水庫蓄水。
  南西北三面皆山的隨州,其地貌和水文特征,很能代表整個鄂北的情況。“隨縣地勢高,只有流出去的水,沒有外來的河流入境。”鄒炎平說,這種局面下,除了興建水庫蓄水,別無選擇。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包括隨州、棗陽、大悟等地市在內的整個鄂北地區,歷經數十年修起了大大小小數千座水庫,希望盡可能多地保留降雨。
  2003年之後的這10年,恰是降雨尤為稀少的年份。鄂北人之所以牢牢地記得2010年7月17日,則是因為當天的那場大雨,讓隨州的水庫多地出現險情。“不下雨就抗旱,下雨就抗洪。鄂北人總算盼到這個工程啦。”鄒炎平說。
  ■廣水
  全民動員找水
  城鎮供水被迫“拆東牆補西牆”
  多年的乾旱之下,鄂北崗地上的城鎮用水,是困擾當地政府和民間的首要難題。調一個水庫、空一個水庫;再調一個,再空一個。這樣拆東牆補西牆的“用水慘狀”,過去數年在鄂北層出不窮。
  2013年夏天時,廣水已是“四連旱”。一面要灌溉,一面要飲水,“兩難之下,還是喝水的問題更緊急”。當地水利局副局長、總工程師楊東階介紹情況時說。
  從2010年開始,乾旱就迫使廣水縣城四處找水。到了2011年11月,該市應山城區水源地許家沖水庫和廣水城區霞家河水庫逐漸“坐吃山空”,不得已之下應山城區改由飛沙河水庫供水,廣水城區改由高峰寺水庫供水。
  可到了2012年9月,為廣水城區供水的高峰寺水庫和霞家河水庫又面臨無水可供的窘境,廣水只得再從飛沙河水庫引水。2013年,缺水的廣水市乾脆將北部山區花山水庫、飛沙河水庫的水引到應山、廣水兩個城區,搞起了“五庫聯網調水”,總算確保供水沒有中斷。
  但就在當地的高峰寺水庫,24日記者到訪時,水庫已然接近死水位。管理人員說,這個水庫現有的水,也只能保證廣水城再用兩個月。“如果不下雨,兩個月後就到死水位了。”
  記者問及大旱之時農業灌溉如何處理,楊東階一臉凄然。“廣水城區去年有半年時間都是用灑水車送水,至於農業灌溉之難,我們可以想象。有很多老鄉就在見底的水庫里挖一個凼子,慢慢蓄水,蓄滿了就用抽水機往地里抽。為了澆灌那幾畝地,還有人就睡在水庫旁,抽乾再蓄,徹夜不休。”
  隨縣萬福鎮當地農場場長萬彪說,去年夏天,住了1萬多人的鎮上,恨不得家家戶戶都打井,“總不能只等著每天靠灑水車來送水”。可當地的地下水十分稀少,打下去五六十米,也未必能保證有水。
  ■大悟
  水源制約經濟生產
  教授抱著乾死的樹大哭
  大悟王家沖水庫,是此次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的終點。
  23日,在大悟縣防汛抗旱指揮部主任樂譜的帶領下,楚天金報記者來到王家沖水庫。
  這是一個容量不過10萬立方米的小水庫。嚴冬之下,水庫中尚有部分水量。樂譜說,工程實施以後,將對這個水庫進行擴容。而丹江水的到來,將給大悟這個歷來缺水的地方,帶來諸多希望。
  離王家沖不遠的大悟縣東新鄉,有一家生態農業公司。3年前,這家公司在當地流轉山地,用於種植銀杏。經過專家論證,大悟當地的水土,十分適宜銀杏的生長。
  該生態農業公司總經理魏西鋒說,2012年,新種下的1000畝銀杏中因為缺水乾死了一半。苗木成本加上人工,僅此一筆即達到500萬元以上。此後,該公司投入了近1200萬元來解決灌溉防旱問題。聞聽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即將實施,魏西鋒很高興。“只要水能夠保證,我們的目標是種植面積達到20000畝。”
  在當地,記者還聽到了一個令人動容的小故事。2012年,當地一個名為七寨的地方有個油茶樹種植園,因乾旱造成大批油茶樹枯死。來自北京的一位農科教授在種植園調研時,看到枯死的油茶樹,忍不住抱著樹絕望地痛哭。
  12月24日,北風刮過崗地。棗陽七方鎮羅咀村村支書文香生說起手上的100畝地,欲哭無淚。“沒水,靠天收。”這位老農民用一口濃烈的棗陽話說。記者問作物都旱死了怎麼辦?老人和周圍的村民均無語沉默。
  當地鎮長陳秀峰說,七方鎮的農田灌溉,主要靠從唐白河東渠引水。但因為揚程太高,抗旱時的電費,就是一個十分嚇人的數字。“好在調水工程馬上就要實施了。”陳秀峰說。文香生所在的村,也在調水沿線以內。
  ■大勢
  4年1次嚴重乾旱
  區外引水勢在必行
  來自省水利廳的數據表明,鄂北地區自1949年至1989年的41年間,平均每4年發生1次嚴重乾旱或特大幹旱;1990年至2009年的20年間,平均兩年發生一次。2010年至今,鄂北更是發生罕見的多年連旱,千條河流斷流,九成塘堰乾涸,近千座水庫低於死水位,大面積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部分城市生活供水也出現危機。
  據省鄂北水資源局介紹,鄂北地區是特殊的資源性缺水地區,該地區不僅降雨量相對偏低,過境客水少,土壤匯水蓄水能力也差,地下水貧乏。雖修建了一大批水庫、泵站等蓄引提水工程,但開發利用當地水資源的工程措施已到極致,工程蓄水能力已超過當地水資源徑流量。
  由於鄂北地區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還不能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壓減農業灌溉面積,區域內挖潛有限。水利部門相關分析表明,在調整產業結構、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充分挖掘當地水資源供給潛力的基礎上,鄂北地區現年缺水5.8億立方米至10.8億立方米,到2030年年缺水還將達到7.5億立方米至12.3億立方米。
  區外引水,是解決矛盾的根本措施。
  ■戰略
  舉全省之力
  借“水袋子”潤澤“旱包子”
  近幾年,全省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斷提出提案、議案,希望儘快解決鄂北地區缺水問題,省委、省政府通過多次專題研究,作出了“通過工程措施,從根本上解決鄂北地區乾旱問題”的戰略決策。
  技術單位通過分析,提出了借“水袋子”潤澤“旱包子”的解決方案,即在不影響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調水規模的前提下,通過調劑漢江中下游河道外用水量,適當增加向鄂北地區供水量,並同《南水北調中線規劃》確定的唐東地區用水量合併實施,解決鄂北地區缺水問題。
  該工程得到了水利部及國家發改委的高度關心和支持,已連續兩年實現了規劃審批、項目建議書審批兩大跨越,創造了全國同類引調水工程前期工作的新速度——繼2013年8月《湖北省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規劃》獲水利部和省政府聯合批覆後,2014年10月,《湖北省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項目建議書》通過中咨公司的評估,並上報國家發改委;11月18日,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審議通過;11月24日國家發改委批覆項目建議書。
  在提前完成可研報告咨詢的基礎上,省水利廳已於上月將可研報告報水利部,工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已於上月通過環保部組織的審查。
  ■破局
  最困難的5公里先建
  為其餘路段積累經驗
  為加快引水工程的推進,我省還積極籌劃以工程試驗段的方式儘早開工,為主體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基礎技術參數。
  參照陝西省“引漢濟渭”工程經驗,我省選取了輸水幹線上設計條件複雜、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建設周期長的孟樓至七方倒虹吸位於襄陽市襄州區黃集鎮的5公里工程段,作為今年開工的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生產性試驗項目。
  之所以選擇這一工程段,襄陽市水利局副局長塗應文稱,是充分考慮了施工難度及其示範效應的結果。他說,根據整體規劃,長達76公里的倒虹吸工程,與明渠、隧洞等相比施工更為困難。因此這5公里工程段如果沒問題了,全程其他地段也就都好做了。襄州區副區長郭宮達則表示,這一工程的埋深,淺的地方也有2米,深的地方則有15米。“水從地下管道中通過,好處很多。”塗應文表示,首先是與明渠相比可以減少污染;其次是乾旱季節可以減少蒸發;再一個好處就是占地少。“這裡的土質非常糟糕,是典型的膨脹土。”塗應文說,在膨脹土區域做倒虹吸非常困難,用當地老百姓的話形容膨脹土就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團糟”,管材極易出現位移、開裂等問題。為此,經過專家論證,最終決定使用PCCP管,這種管材最裡層是鋼管,中間是混凝土,外面還有鋼筋,這種管材具有厚壁鋼管和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的優點,工作壓力高,抗滲能力強,管內徑達3.8米,單根重達55-70噸,“這5公里試驗段建好了,也就能為其他71公里路段積累經驗。”
  ■展望
  兩年前期三年通水
  267公里幹線將自流輸水
  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的設計人員說,該工程供水範圍涉及襄州區、棗陽市、隨縣、曾都區、廣水市和大悟縣6個縣市區,引水幹線總長267.48公里,渠首設計流量38立方米/秒,全線自流輸水,靜態總投資為162億元。
  工程建設規模為每年從清泉溝引水13.98億立方米,其中向唐西引丹灌區供水6.28億立方米,向鄂北地區供水7.7億立方米。工程自清泉溝隧洞起,穿越唐西地區,跨唐白河夾河套,至棗陽崗地,再穿唐白河與府澴河分水嶺至隨州,最後供水至大悟縣城。
  工程實施後,可改善6縣市區的城鄉生活和工業用水條件,惠及人口480萬,受益耕地470萬畝。工程還將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業灌溉標準,為農業旱澇保收、糧食穩產增產奠定堅實基礎,並通過還水於農業、還水於河湖,改善鄂北地區河流、湖泊、水庫的生態環境。
  技術分析同時表明,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基本不會影響漢江中下游生態環境和航運流量,也不影響漢江中下游河道外用水,不存在重大環境制約性因素。
  據瞭解,我省目前正在集中力量,加快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各專題報告的編製與審批工作,全力保障明年上半年完成可研報告及15個專題報告的審查審批工作,力爭明年下半年完成初步設計審批,並實現工程全線開工,以確保“兩年前期、三年通水”目標的實現。
  ■歷年旱情
  1949年至1989年:平均每4年發生1次嚴重乾旱或特大幹旱
  1990年至2009年:平均兩年發生一次
  2010年至今:發生罕見的多年連旱,千條河流斷流,九成塘堰乾涸,近千座水庫低於死水位
  ■工程簡介
  工程全長:267公里。
  引水方式:從丹江口水庫清泉溝引水,通過明渠、渡槽、倒虹吸和隧洞等,以自流方式引流。
  途經地點:老河口、襄州、棗陽、隨縣、曾都、廣水,大悟縣。
  工程意義:建成後,向鄂北地區年調水量在7.7億立方米左右,將有效解決鄂北地區480萬人、470萬畝耕地生活和工農業用水,促進鄂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
  (原標題:鄂北缺水 部分水庫已接近死水位丹江馳援 三年後終結“鄂北頑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47ltmov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